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中国的电力网络已经延伸到了每一个村庄,核电站也建在了海上,风力发电、太阳能发电和抽水蓄能技术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。
电力网络越来越广,离建成全球首个“电力帝国”已经近在咫尺。
1879年的一个晚上,上海南京路上突然亮了起来,但这光亮不是来自月亮,而是中国第一批电灯发出的光芒。
外滩的发电站里机器声震耳欲聋,蒸汽炉不断吐出白色的烟雾,十几盏碳丝灯泡挂在招牌上,照亮的不仅仅是街道,更是预示着一个时代即将迎来电气化的变革。
那时没有人意识到,这将重塑一个国家的根基。
不久,电灯也被带进了皇宫,点亮了西苑的夜晚。
北洋舰队的主力战舰“定远号”装备了电灯和电铃,驶入了黄海。那时候的“电”还是非常少见的东西。
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10年,那一年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建成。
这个水电站使用滇池的水来发电,产生的电是稳定的交流电,完全不需要依赖外国人或租借的土地。
孙中山在《建国方略》里反复强调,这是“中国自强电力的起点”。
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上海的杨树浦电厂每天能释放出上百吨的蒸汽,它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电厂。然而,在全国范围内,人们仍然生活在电力匮乏的时代。
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,全国的发电能力只有185万千瓦,这个数字还不到现在深圳一个区一个月的用电量。当时电力分布很不均匀,东北地区像点亮的灯泡,而西南地区则是一片漆黑。
首要的问题不是如何使用电,而是如何让电通起来。
三年之后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,东北的发电厂不分昼夜地运转。电线连接到军工厂,连一颗螺丝的制作都要等着电力供应到位。
1958年,中国开始建造秘密的核反应堆“772工程”,从此,中国的电力事业有了核能的基础。
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三线建设开始时,电力被看作是重要的战备资源。
重庆、成都和贵阳的地下电站已经建在了山体内。
在贵州织金和云南罗平的山谷中藏着发电设备,有严格的规定:不得破坏,必须保持运行。
到了1978年,全国的电力装机容量才刚刚超过5000万千瓦。
各个地区的电网各自运作,东北的电力无法输送到山东,华东的电网也无法满足长三角的需求,而华中地区自身的需求都难以满足。
谁掌握了电,谁就能掌控工业的命脉。那时人们常说:“钢铁靠火,机器靠电,没有电,啥都白搭。”
这种资源的紧张状况,使得“电”成为了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。
巨兽苏醒
2002年,一份重要文件打破了原有的体系,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宣告成立。
这不仅仅是公司的任务,更像是一次绘制全国电力网络完整地图的工程。
自从那一年开始,中国的电力系统不再是一省一地各自为政,每一度电和每一台发电机都要纳入到全国统一的调配、买卖和输送体系中。
西电东送、北电南供,真正成了国家血脉中的稳定跳动信号。
来自青藏高原的水电从格尔木启程,经过昆仑山和祁连山,沿着±800千伏的高压线路,一直送到华中地区。
宁夏的灵州、内蒙古的锡林浩特和甘肃的酒泉,现在变成了电力的“出海通道”。
抽水蓄能站就像是电网的超级充电器。
在湖南的安化、广东的梅州和浙江的江山等地,山体内被挖空,白天把水抽到山上,到了晚上再放下来发电。
到2023年末,抽水蓄能电力超过了51GW,这相当于十几个三峡大坝的备用电力。
核电站的数量在慢慢增加,从秦山一期开始算起,二十年间共有56座核电机组投入运行。
华龙一号核电技术从福建福清走向世界,而第四代高温气冷堆则在山东石岛湾成功接入电网。
2024年,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超过了58吉瓦,在建的核电站有25座,位居全球第二,距离超越美国只差一步。
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几乎是在迅速无序地发展。
在内蒙古锡盟的丘陵线上,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矗立着,它们的叶片直径超过了200米。而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,一片片光伏板如同雪地般洁白,它们产生的能量之大,足以让昆明的地铁完全依赖太阳能运行,不再需要燃烧煤炭或天然气。
2023年,中国新增了216吉瓦的太阳能发电装置,这占了全世界总量的一半。换句话说,地球上有一半的太阳能发电是通过中国的设备来利用的。
这几年,电厂多的是,但“送电的路”和“算电的脑”却不够用。
国家电网主要做这两项工作:
正在建设一条从新疆直达安徽的±11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线路。同时,将电源、电网、负荷和储能全部接入智能调度系统中。
在北京西郊的一个调控中心里,一位调度员可以实时监控全国的水电、核电发电情况,以及风能和太阳能的波动和储能容量。
是“算”,是精确到分钟级的实时反馈。
支撑这一切的技术、人才和体制,就像是电力王国背后的“控制中心”。
现在的中国电力网络,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能够与世界其他电网相媲美的强大能源系统。
电力系统的改革变迁
别以为电力充足就是理所当然,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改进,增加再多的发电量也没用。
过去,有的地方电力不足,而有的地方却用不完,大家都舍不得分给对方,都觉得自己的电很重要。
谁来负责调度?价格如何确定?亏损由谁承担?仅靠计划是行不通的。
2018年,一份文件下发到各个省市,要求大幅改善电力获取的商业环境。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平和,但实际上意味着整个电力管理体系将迎来重大变革。
低压“三零”、高压“三省”,这些改革措施直击要害。
企业办电不再需要求人、不用花钱、不用排队,省时省事还省钱。
在北京、上海、杭州和广州这些大城市,企业接电的时间从原来的20天缩短到了1天,成本也降到了最低。
2021年,整个系统因此减少了三千多亿元的开支。
全国电力市场机制也同步实施,绿色电力交易开始试点,虚拟电厂、储能调峰、负荷管理等新举措接连不断。
十年前,“虚拟电厂”这个词几乎无人知晓,但现在它已经走在了前沿。
广州南沙港区,一条街道的楼宇、停车场、电动车、空调都接入了“虚拟电厂”,调度平台统一管理用电:白天空调调到两度、电车错峰充电、顶楼的光伏先给写字楼供电。
每个节点的数据每10分钟更新一次。
有人说这像是“互联网 加电力”,但实际上它是“体制 加算力”的结合。
现在一次电力调配能覆盖六个省份,电力充裕的地方先支援,出力的地方会有补贴,一切都由智能算法决定。
在山东枣庄的一个工厂,因为加入了“需求响应”项目,在一次电力系统需要调整的时候,主动减少了1个小时的生产,因此得到了电网公司的补偿。
这就是电价放开后出现的实际矛盾。
谁节约用电谁就能节省开支;谁协助他人节约用电,谁就能获得收益。
改革悄然发生,悄然间改变了我们用电的方式,重新定义了竞争的规则,也决定了下一阶段谁能在电力的较量中占得先机。
世界上第一个“电力大国”正在形成
这两年的夏天,深圳的气温高得像在大蒸笼里,各个地方比如工厂、办公室、商场和医院都开足了空调,用电量一下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。
那一刻,电从云南大理、贵州平塘、江西上饶、海南琼海、青海格尔木一路“飞”了过来。
这是经过实时调度、电波传输和精确调频后的实际反应。
这就是当前中国电力系统的自信来源。
西部生产,东部使用;北边资源丰富,南边进行调配;核电作为基础,风光能源位于边缘;抽水蓄能确保稳定,调度覆盖全面。
全国资源共享,哪里不足,哪里支援;哪里富余,哪里贡献。
从前经常听说因为电力不足而拉闸限电的新闻,而现在则变成了电力过剩,企业主动降价让利的消息。
用电大户江苏和浙江已经开始尝试“卖剩余电力”;边疆地区也开始计划“电力出口”。
中国的电力通过中缅输电线、中老电力通道和俄罗斯远东高压工程,一条条“外送电网”走向了国外。
别以为中国出口的只有商品和工程了,现在连电力也在出口,还一起带去了标准、设备和技术。
这些大型发电站,比如三峡电站、白鹤滩、乌东德以及田湾和福清的核电站,现在已经不只是固定发电了,而是能够灵活调度,哪里需要电力就往哪里输送。
现在,全国的发电设备总容量已经超过了28亿千瓦,每年生产的电力超过了9.4万亿千瓦时,这在全球都是领先的。
更重要的是——干净整洁。
风力、太阳能、水力和核能发电一起发力,煤炭发电的比例逐年减少,使得每生产一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到2024年已经比2010年减少了近四成。
从建造发电站到建立调度系统,再到清洁能源的发展,中国电网已经开始减轻自身的负担。
到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,2060年实现碳中和,这是我们的行动计划。
实际上,电力系统的发展速度超过了预期目标。预计到2025年,全国清洁能源的发电设备容量占比可能会超过50%,而2030年的目标甚至有可能提前实现。
到时候,每个国民都会有一个“碳账户”;企业的电力使用将根据“绿色电力比例”来评级;而城市的“电力消耗”将成为环保评价的重要标准。
电不仅仅是用来点亮灯泡和驱动机器的,它是一种重要的文明资源。
从前,这个国家为了电力供应经常闹得不可开交,而现在,它却依靠强大的电力产业在全球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影响力。
这不是空想,不是虚幻的词汇,而是通过一条条电网、一座座变电站、一次次调度和一项项政策努力实现的。
中国距离成为“电力大国”仅一步之遥,或者说,只需要时间的积累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~点此关注我~
盛达优配官网-专业期货配资-杠杆炒股配资网-郑州配资网股票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