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先定个小目标,挣它一个亿”—— 王健林这句曾传遍全国的话,藏着一代企业家敢闯敢拼的气魄。而如今,他的商业版图正经历着一场 “刮骨疗毒” 式的调整:2014 年以 22 亿买下的快钱 30% 股份,10 年后以 2.4 亿出售给中国儒意。这笔看似 “赔本” 的交易,不仅是万达的一次资产腾挪,更牵出腾讯系资本、影视大佬柯利明的入局,成了观察中国商业生态变迁的一个切面。
从 “金融野心” 到 “折价出售”:快钱的十年浮沉
2014 年的万达,正处在扩张的黄金时代。当以 3.15 亿美元(约 22 亿人民币)拿下快钱控股权时,王健林的目标清晰且宏大 —— 这是万达首次涉足互联网金融,而快钱彼时已是行业第四:年流水超 2 万亿,手握 360 万企业客户和 200 多家金融机构资源。万达官网曾高调宣布,要把快钱的金融能力与自家商场客流、线下场景整合,打造 “中国最大 O2O 企业”。
那时的快钱,是万达 “商业 + 金融” 战略的核心棋子。依托万达全国的商场、酒店,快钱的线下收单业务如鱼得水,甚至一度被视为 “能与支付宝、微信支付分庭抗礼” 的线下王者。2017 年万达彻底控股快钱后,外界还期待它能成为 “万达金融帝国” 的基石。
但转折点来得比想象中快。2018 年起,“出售快钱支付牌照” 的消息开始流传。苏宁、中石化、抖音等企业都曾接触,却无一成交。从传闻中的 “10 亿估值” 到如今 2.4 亿出售 30% 股份(整体估值 8 亿),快钱的身价十年间缩水超六成。
背后的原因,既有行业变迁,也有自身困境。支付行业早已不是 “有牌照就能赚钱” 的年代:一方面,支付宝、微信支付占据九成以上市场份额,线下收单业务被挤压得越来越薄;另一方面,快钱近三年因风控漏洞被罚超千万,合规成本不断攀升。更关键的是,万达自身的线下场景支撑力减弱 —— 随着商场客流增长放缓,快钱最核心的 “依托万达场景” 优势逐渐褪色。
中国儒意此时接手,看似 “捡漏”,实则暗存博弈。快钱手里的 “全支付牌照” 仍是稀缺资源 —— 目前全国支付牌照仅剩 200 多张,且监管明确 “不再新增”,一张能覆盖全国的牌照,对想布局数字金融的企业而言是 “刚需”。但儒意要面对的挑战不少:快钱股权分散,过去与万达、腾讯等股东的协同始终不畅;风控体系需要彻底整改,否则可能面临牌照被收回的风险;更重要的是,儒意的核心资源在影视(如万达影院),如何把 “影视场景” 与 “支付业务” 结合,仍是未解之谜。
腾讯系资本 “隐形操盘”:从接盘万达广场到入局快钱
这次快钱交易的 “幕后玩家”,比表面更值得玩味。中国儒意的第二大股东是腾讯(持股 15.94%),而腾讯与万达的交集早已不是第一次。
2018 年,腾讯就联合苏宁、融创、京东,斥资 340 亿买下万达商业 14% 股份;2024 年王健林出售 48 家万达广场时,腾讯、京东、阳光人寿(中国儒意第三大股东)都是买家,交易金额达 500 亿;如今中国儒意接盘快钱,腾讯的 “隐形影响力” 再次显现。
腾讯系的接连入局,与其说是 “救万达”,不如说是 “精准布局”。对腾讯而言,万达的线下场景(商场、影院)是其流量生态的重要补充 —— 微信支付需要线下商户,视频号需要影院资源联动,而快钱的企业支付能力,或许能与微信的 B 端服务形成协同。这种 “资本 + 资源” 的绑定,既帮万达缓解了资金压力,也让腾讯在本地生活、数字金融领域多了一枚棋子。
而中国儒意的大股东柯利明,更是这场 “资本游戏” 的关键角色。这位曾打造《琅琊榜》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影视大佬,靠 “蛇吞象” 式收购闻名:2023 年先买万达投资 49% 股份,半年后拿下剩余 51%,间接掌控万达电影。如今再收快钱,他的野心显然不止于影视 —— 通过 “影视 + 支付” 的组合,儒意或许想打造 “内容生产 - 线下放映 - 支付消费” 的闭环。
从房企巨头到 “资产优化”:王健林的坚守与行业镜像
王健林这几年的 “卖卖卖”,本质上是房地产行业转型的缩影。过去二十年,房企靠 “高负债、快周转” 模式疯狂扩张,万达也曾在全国布局几百座万达广场,甚至把商业版图扩展到海外。但随着行业进入 “低杠杆” 时代,“收缩” 成了必然选择。
与其他房企不同的是,王健林的 “卖资产” 始终带着清晰的逻辑:优先出售非核心资产,守住万达商管、万达电影等主业。从出售海外项目到转让万达电影控股权,再到如今折价卖快钱,每一步都是 “剥离包袱、聚焦核心”。这种 “壮士断腕” 的魄力,让万达在行业下行周期里没有陷入更大危机。
当然,外界也有不解:为何王健林在 “资金紧张” 时,儿子王思聪仍能佩戴千万级限量名表?其实这恰是企业家家庭的现实 —— 资产与个人财富早已隔离,万达的股权调整是企业行为,而王思聪的个人生活更多是私人领域。但这种 “反差” 也让人们看到:企业家的 “坚守” 从来不是孤勇,背后是整个家庭、团队的支撑与博弈。
商业的本质:没有永远的风口,只有应变的智慧
快钱的折价出售,与其说是 “赔本”,不如说是 “及时止损”。对王健林而言,这不是失败,而是成熟企业家的 “动态平衡”—— 在行业周期里,懂得 “舍” 才能保住 “核心盘”。对中国儒意和腾讯系来说,这是一次 “低门槛入局支付赛道” 的机会,但能否把 “旧资产” 盘活,考验的是资源整合能力。
从万达的调整里,我们能看到一个更朴素的商业逻辑:所有资产的价值,都取决于 “能否适应时代”。快钱的十年浮沉,印证了 “没有永远值钱的牌照,只有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”;万达的收缩,说明 “再大的体量,也敌不过行业周期”。而王健林的坚守,则告诉我们:企业家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巅峰时的扩张,而在于低谷时的定力 —— 知道该保什么、该放什么,才能在风浪里站稳脚跟。
这笔 2.4 亿的交易,或许只是一个开始。当房地产的 “旧时代” 落幕,当数字经济的 “新时代” 开启,像王健林这样的企业家,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 “转身”。而这样的故事,还会在更多行业里上演 —— 毕竟,商业的魅力从不是 “永远成功”,而是 “在变化中找到新的可能”。
#王健林再卖资产#
盛达优配官网-专业期货配资-杠杆炒股配资网-郑州配资网股票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