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在一天天走,那些曾经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老物件,也在悄悄地离开舞台。它们有的已经消失,有的还留在角落里,但慢慢都成了回忆。今天就带大家一起看看,那些正在淡出我们生活圈的老东西,看你还能认出来几个?
1. 公共电话亭
以前家家户户都没电话,要给远方的亲戚朋友报个平安,得去街头的公共电话亭。那种电话亭大多是绿色铁皮房子,还顶着个红五角星,立在商店门口或者马路边。打个电话得排半天队,有人是急着找人,有人是给老家报平安。那个年代,电话亭就像个“通讯驿站”,让人能和远方连上线。现在人人都拿着手机,它也就慢慢退场了。
2. VCD 出租店
90 年代一台 VCD 机算是潮流家电,可一张碟片几十块,谁能天天买?所以大街小巷的 VCD 出租店就火了。满屋子的架子摆得满满当当,武打片、爱情片、电视剧都有,一块钱租一张,看完再换。那会儿没网络没手机,这就是老百姓的“电影院 + 视频平台”。现在随便点开手机就能看,出租店自然就没市场了。
3. 爆米花机
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听见“崩爆米花嘞——”的吆喝声。那铁家伙看着像个小炮弹,放点米花进去,随着“砰”的一声,香喷喷的爆米花就出来了。那时候零食不多,攥着一包爆米花能乐半天。现在的小孩儿零食一大堆,反倒再也感受不到那份简单的快乐了。
4. 报刊亭
手机普及之前,想知道天下事,得去报刊亭。小小的铁皮房子,卖报纸杂志,还能买电话卡、打公用电话。上班的人每天买份报纸看时事,学生放学买漫画书。那时候的报刊亭就是街头的信息站。可如今大家刷手机就能看新闻,报刊亭也渐渐稀少了。
5. 算盘
老祖宗的智慧,全在这小小的算盘里。一个木框,几根小棍,上面串着珠子,拨来拨去就能算账。以前开店做买卖,全靠算盘噼里啪啦响。学校里还专门教小孩打算盘。后来有了计算器,再后来电脑普及,算盘的声音就听不见了。
6. 火柴
点炉子、烧水、做饭,都少不了火柴。那时候买火柴还得凭票,火柴盒上的小画成了小孩的“收藏品”。有的印着花鸟,有的印着戏曲人物,能看半天。如今打火机随处可买,火柴反倒成了纪念品。
7. 座机电话
90 年代能装上座机电话,那是大件儿。要去电信局排队申请,交钱不说,还得等上好久。打电话按分钟收费,长途电话更贵,谁都舍不得多说。电话铃一响,全家人都得竖耳朵。现在谁家还有座机?大概也就老人舍不得拆了。
8. 胶片相机店
过去的相机店可热闹,卖相机、修相机,还能冲洗胶卷。拍照得用胶卷,一卷只能拍几十张,拍完拿去店里冲洗,等几天才能拿照片。那时候的照片弥足珍贵,拍全家福、旅游照都得去相机店。现在随手一拍就是高清照,冲洗店也少得可怜。
9. 手写书信
那年代没有微信,大家的感情都写在信里。文具店买信纸、买信封,贴几角邮票扔进邮筒,然后等邮递员骑着车送到。外地的信得等一周甚至更久。拆开信的时候,看到熟悉的字迹,心里热乎乎的。如今大家习惯秒回消息,手写书信反倒成了奢侈的浪漫。
10. 缝纫机
七八十年代的“镇家宝”,上海牌、蝴蝶牌最常见。那时候布票买布,衣服全靠自己做。妈妈们坐在缝纫机前,噔噔噔地踩踏板,给全家做新衣,补旧衣。结婚嫁妆也少不了它。如今衣服便宜又多,缝纫机却成了角落里的摆设。
11. 露天电影
没有电视的年代,露天电影就是最热闹的娱乐。放映队拉着机器进村,一块白布一挂,全村人搬着小板凳往那儿跑。孩子们看热闹,大人们看新闻教育片,一放就是一晚上。那种全村人一起看电影的热闹场景,现在只能怀念了。
12. 传统戏剧
赶庙会、办喜事,都少不了唱大戏。舞台一搭,锣鼓一响,村里人挤得满满当当。唱《包公案》学忠义,看孝道戏就学做人。戏台子下边看边聊,热闹非凡。如今有手机有电视,戏曲的观众越来越少了。
13. 小人书
小人书就是小孩的“掌中宝”。几毛钱一本,图多字少,讲的都是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之类的故事。小孩子一看就懂,还能跟着学认字。放学路上花点钱租一本,几个小伙伴挤在一起看,就是那时候最单纯的快乐。
14. 大头贴机
90 年代风靡一时的时尚玩意儿。钻进小机器拍照,能加边框、加特效,立马打印出来。情侣爱拍,闺蜜爱拍,一沓沓贴在本子、手机壳上,特有仪式感。如今随手一拍就是美颜滤镜,大头贴机也只能留在记忆里了。
15. 煤油灯
农村停电的时候,煤油灯就是夜晚唯一的光。小小一盏,灯芯点着,昏黄的光洒在桌子上。妈妈在缝衣服,孩子写作业,爸爸修农具,全靠这一点灯光。虽然呛人,还会熏黑墙壁,但在黑漆漆的夜里,它就是全家的希望。
这些老物件,见证了一个时代,也陪伴了我们一代人的成长。虽然它们慢慢淡出了我们的生活,但它们的影子,依旧藏在记忆里。你身边还有哪些已经消失,或者正在消失的老东西呢?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,说不定有人和你有同样的回忆!
盛达优配官网-专业期货配资-杠杆炒股配资网-郑州配资网股票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