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vivo宣布蓝河操作系统内核开源,这个消息在网上引发了不小争议。蓝河系统用Rust语言重构了内核,最小内存占用仅13KB,能适配从手表芯片到服务器的全场景设备。
按理说这是技术突破的好事,但有网友却吐槽:“vivo搞蓝河就是浪费资源,成不了。你看鸿蒙,国家撑着,开源自家么久生态都没咋地,vivo销量还不如人家,能成?系统各搞各的不连通,哪有那么多软件适配?需要择优而取。”
这观点其实的不对的他其实低估了操作系统竞争的价值。就拿鸿蒙来说,2024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市场份额达到19%,超过iOS成为第二大系统。更关键的是,鸿蒙的分布式架构让手机、汽车、家电实现无缝协同,这种创新如果没有自研系统的探索根本不可能实现。
展开剩余75%再看统信UOS,装机量突破600万,在国企、金融等关键领域站稳脚跟,这些都是国产系统打破垄断的重要成果。
这会成为软件厂商的“灾难”然而不可否认的是,多种操作系统的存在给软件开发者带来了实际困难。原本只需安卓、iOS两套开发体系(20 人),鸿蒙加入后增至 30 人。
若小米、vivo、荣耀等都搞不兼容安卓的自研系统,变成7套体系就需70人,多50人会大幅增加开发、运营成本,小企业难以承担。
但如果我们换种思路看待这个问题,会发现多一个生态其实能多一分赚钱的机会。新的操作系统生态意味着新的市场机会和可能性。
早期进入新生态的开发者能够获得更多平台支持,更容易脱颖而出。新的操作系统往往会提供更多的补贴和技术支持,吸引开发者加入。
有没有办法让开发者轻松应对多系统呢?面对多系统带来的开发挑战,低/无代码平台或许能帮忙解决一大痛点。无代码开发平台能够让开发者只需写一次代码,就能适配多个平台。
在企业软件领域,低/无代码平台已经展示了其价值。它允许开发者通过可视化界面和配置而非传统编程来创建应用,大大降低了开发门槛和成本。
以云表为例,作为无代码平台的一种,它允许用户通过可视化界面和配置而非传统编程来创建企业应用。
它的表格+纯中文设计,让业务人员不用写代码,画个表格就能生成表单界面,像BOM拆解、MRP运算这些复杂逻辑也能用中文公式实现。
其次是强大的集成能力,既能对接钉钉、企业微信,也能兼容鸿蒙、安卓等系统,其搭建的涉密系统还通过了等保2.0三级认证。
更厉害的是它的多流程引擎,既能处理简单审批,也能支撑复杂的BMP工作流,某能源企业用它把系统故障恢复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15分钟。
小结其实,vivo选择开源蓝河内核,正是看到了生态共建的重要性。通过开放Rust语言的技术积累,vivo希望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,就像鸿蒙投入近百亿资金支持开发者迁移,这种生态协同才能真正推动国产系统发展。
而低/无代码平台的出现,让开发者既能享受多生态带来的红利,又能降低技术门槛,这才是国产操作系统“百花齐放”的理想状态。
从鸿蒙跨越“生死线”到蓝河内核开源,这类探索都在证明:国产操作系统的竞争不是资源浪费,而是技术突破的必经之路。
最后,感谢您的阅读,更多精彩,评论区见。
文|胖胖
发布于:广东省盛达优配官网-专业期货配资-杠杆炒股配资网-郑州配资网股票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